萬畝防護林變身“綠色荒漠”
《經濟參考報》記者實地踏勘看到,陽關林場被砍伐的防護林地全部用來種植耗水量大、需頻繁擾動地表土層的葡萄。據了解,自2000年以來,來自外地的承包戶蜂擁進入陽關林場,大面積租賃林地開發(fā)建設葡萄園,葡萄園大面積擠占生態(tài)林地甚至有全部取代之勢。來自陽關林場的資料稱,目前葡萄生產已成為林場的支柱產業(yè)。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數據表明,全生育期葡萄耗水量是樹齡為4年的人工梭梭林、檉柳林、沙拐棗林和花棒林的11.9倍、6.72倍、4.05倍和12.74倍。一位曾為陽關林場護林員、現為葡萄園承包人的職工介紹說,防護林澆灌周期一般為兩月一次,而葡萄園半個月就要進行一次大水漫灌。
另據記者調查,為阻止防護林與葡萄爭奪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不少葡萄種植者,不惜競相對承包地附近的防護林痛下殺手、斬草除根。記者了解到,為了制造生態(tài)林木死掉假象,不少粗壯的胡楊被剝掉樹皮,甚至樹干底部慘遭放火炙烤焚燒,待其死亡后伐倒,干枯后再點火燒掉以“毀尸滅跡”。在該林場西端靠近沙漠一側的低洼地帶,記者看到七八棵如成人大腿粗細的胡楊樹干被燒得焦糊。
據介紹,陽關林場原有高大喬木枯枝落葉腐殖后,有機質多年聚集,促進了細沙成土,改變了沙地性質,使得流沙趨向固定。而在當地種植葡萄,枝干需埋土防寒,秋冬埋土、春季出土要進行兩次土壤大翻動,人力作用使得地表沙質疏松,形成流動沙土。從當年11月到翌年4月,葡萄園地表土裸露時間長達半年,而冬春季節(jié)大風天氣頻繁,不僅人為制造了大面積沙塵源,還加劇了林地土壤風蝕。
令人憂慮之處還在于,為了滿足葡萄生長對荒漠土的需要,大量取自沙漠的沙子被運至葡萄園,人為增加了林場沙漠化程度。敦煌當地有“寸草遮丈風,流沙滾不動”的諺語,而葡萄種植需要不斷進行除草,如今陽關林場腹地已難覓草被。
本報記者在陽關林場看到,被砍伐的林地多數已完成起壟和整架投入葡萄生產,放眼望去,土黃色的葡萄壟連綿相接,看不到盡頭。冬天,種植戶已將葡萄枝干埋在土里防寒,目力所及大片林地樹稀草絕,隱性沙地開始變成顯性沙地,整個林場壟溝延綿起伏,細黃的壟沙隨風起舞,近似平緩的沙漠地帶,看上去蔚為壯觀卻感覺蒼涼,赫然一片“綠色荒漠”。
成片葡萄園取代多年營造成的網帶片交錯、喬灌草結合防風固沙體系,陽關林場林帶整體防護功能幾近于無。有職工對記者說,刀鋒鋸齒毀掉大片生態(tài)林,葡萄園面積一年比一年大,被馴服多年的風沙也一年比一年多,“一場大風刮過,院子里落滿一層沙子”,如此下去,陽關林場及附近耕地農舍總有一天會被沙漠掩埋。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司建華對本報記者表示,陽關林場的主要功能是防沙固沙,大面積種植葡萄過度消耗水資源,不僅起不到防沙固沙作用,還會導致區(qū)域生態(tài)功能不斷衰退,加劇沙漠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