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時代首都發(fā)展巡禮·生態(tài)治理

2024-10-30 15:01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作品標題:新時代首都發(fā)展巡禮·生態(tài)治理

代表作1:泉眼復涌,河道復蘇,水潤京華,首都水環(huán)境“底”氣更足

  以水定城,城以水興。歷史上的北京依托豐富的水脈,孕育出燦爛的古都文化。隨著城市體量的擴展,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河道斷流,水生態(tài)惡化……為了讓首都不再受“干渴”困擾,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深刻領悟總書記對首都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殷殷囑托,優(yōu)化調水、蓄水、治水、保水,全流域一盤棋,久久為功……

  ——南水北調進京超86億立方米,形成107公里地下供水閉環(huán);

  ——密云水庫蓄水量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達35.79億立方米,并保持高水位運行;

  ——時隔26年,北京5大河流重現全線貫通入海;

  ——平原區(qū)地下水位連續(xù)7年累計回升10.1米,增加儲量51.8億立方米;

  新時代十年,北京水更清、岸更綠,泉眼復涌,河道復蘇,水潤京華……首都水生態(tài)“底”氣更足。

從“河斷井枯”到“百泉復涌”

老陳嘗到了兒時的甘洌泉水

  暮春午后,門頭溝妙峰山向陽坡上,山杏花打著骨朵兒,山谷外不遠處,永定河水流滾滾,蜿蜒而下。陳家莊村老支書陳小年帶著我們一行,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一處山窩。

  谷地里翠竹環(huán)抱,透出陣陣寒春的潮氣。老陳往前方一指:“聽,這嘩啦啦的泉水聲……”。走近一看,距離地面僅一米深的水池里,泉水汩汩地往上涌,泉眼直徑半米,周邊水藻搖曳。

  老陳彎腰鞠了一捧水喝,“真甜!我今年61歲了,我們小時候就是這味兒,小伙伴們夏天在這里用泉水冰西瓜、黃瓜吃。嘿!水也甜,瓜也甜,又甜又涼!清楚記得是1982年,這附近的永定河第一次干了,過了不久,這泉就沒水了。這不,2019年以后這幾年永定河補水,時隔近40年,泉水復活了,這水多好!我們外面種的竹子都死了,就這泉水周邊,你看多茂盛,還是北方呢,竹子冬天都是綠的?!?/p>

   ?泉水水量大,外流形成活潑潑的小溪。“這泉眼,家鄉(xiāng)話就叫‘流泉水’,2020年這里剛開始重新涌出泉水時,我過來嘗了嘗,原地呆了很久,心情不知咋說好。我們老輩兒人從明朝就來到陳家莊,祖祖輩輩都依山傍水務農。村里從水變少、到水臟、再到水枯,我全經歷了?!崩详惢貞?,“那時候門頭溝的京白梨,全國有名,這泉水周邊布滿了梨樹,我是種果樹的,知道果子品質味道全靠水??墒堑胶髞?,這周圍一帶泉水都斷了。不遠處的石灰礦采礦做水泥,那會兒空氣里、鼻子里面是灰,車停一晚上,第二天全蓋滿了灰?!?/p>

  如今,周邊污染產業(yè)全部關停,村里走上產業(yè)轉型和綠色發(fā)展之路,老人們把水環(huán)境的變遷講給孩子們聽。老陳感慨:“永定河斷流期間,河道里只剩卵石和泥,現在就幾年時間,這生態(tài)補水后的水量,恢復了四十年前的樣子,這條河原來野生的魚,有白條子、花點、鯉魚、鯰魚4種,我小時候經常抓,現在又有了!兩種特別漂亮的水鳥,一種黃花燕,一種虎鵓鴣,幾十年了,又回來了!”

  河道里有了水,岸上也有了樹。村里響應北京兩輪百萬畝造林,永定河兩岸綠樹已成林。村里還組織了公益巡河,保護河道衛(wèi)生,老陳說,“村里現在對水的保護是自覺,大家記得沒水的日子什么樣。水干枯以后,不止泉水、河水斷了,連地下的自備井都沒水。補水后,地下1米左右就有泉水。這泉水周邊是永定河的晴雨表,水大了,泉水就猛?!?/p>

  門頭溝區(qū)水務局水資源科陳天曉介紹:“陳家莊這流泉水的地質構造據科考是奧陶紀,走向與永定河河槽方向一致,論證確實屬于永定河流域生態(tài)補水成果。復涌是持續(xù)補水后,地下水位觸底回升的證明。”

  今年,門頭溝區(qū)開始推動“百泉復涌”工作,陳天曉說:“據2022年普查最新數據,門頭溝在賬234眼泉水,在流泉是106個。泉水復涌與礦山關停修復、流域水生態(tài)修復密不可分。接下來,我們將啟動泉脈補給區(qū)的地質水文工作,確?!疅o水復涌,水少提量,有水長流’。結合控制壓采、水質提升、市民親水、鄉(xiāng)村振興、母親河保護等工作,持續(xù)保持生態(tài)水源涵養(yǎng)成果,給泉水周邊群眾帶來更多生態(tài)效益?!?/p>

  據北京市水務局2022年5月統(tǒng)計數據顯示,市域內共有泉點1361個,有水在流的880個,近年來北京共有81處泉眼復涌。下一步,北京還將編制泉水名錄,繪制市級和區(qū)級泉水分布圖。

守護密云水庫“無價之寶”

大庫水滿小河溢

  “看,那邊蒼鷺飛起來了………”三月的密云水庫白河主壩內,沿著151米的高水位線,水面剛剛破冰,成群的野鴨低飛,戲水覓食,翅膀撲棱棱響著。

  密云水庫水生態(tài)所的李明妹放下手中的望遠鏡,拿著護林時常戴的布斗笠遮一下光線,指著主壩不遠處,“下面就是連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第9級進水泵站,外面是給下游泄洪補水的閘口。看現在這水面多高,以前這里有兩個小島,水位上來,蓋過了?!?/p>

  談起密云水庫的水位變化,李明妹回憶:“我是1989年出生的,記得90年代后期開始,庫區(qū)給城區(qū)供生活用水,那會兒也干旱,水位下降得比較多。奧運會前后,經過10年枯水期,老人們聊起庫容,都很心急?!?/p>

  2013年,李明妹正式加入密云水庫周邊水源涵養(yǎng)林的管護隊伍,“趕上了庫區(qū)十年休養(yǎng)生息過程。以前周邊水位比現在真低多了,內湖地區(qū)東、西島和金鉤尾堰,車輛都是可以進去的,那路后來淹掉了。從2015年開始,眼見著水一圈一圈地漲起來,現在,好幾個大島只剩尖尖兒了。尤其到夏天,云層特別低,極其漂亮。”

  庫區(qū)水量飽滿,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Ⅱ類標準水質,整體生態(tài)種群豐富起來。

  “2019年我們開始轉型,組里60多個人,從單一林業(yè)管理向水生態(tài)保護轉變,水上水下都要保護。”李明妹介紹,“到2020年底,庫區(qū)林木覆蓋率達到90%,建成河湖鳥類AI觀測站,持續(xù)監(jiān)測到大鯢、長額象鼻溞、黑鸛等環(huán)境指標性生物。我曾觀測到猛禽站在冰面上打洞捉魚,起飛時翅膀夠一人多寬。我們統(tǒng)計到的鳥類有228種,國家一級14種,二級37種。2022年4月,消失70年的瀕危物種栗斑腹鹀再次出現。”

  一旁的王澤勇擔任密云水庫調度運行工作,他對水量記錄如數家珍:?“2013年到2022年,密云水庫向北京城市供水22.1億立方米,其中前3年,也就是2013到2015年,供水10.5億立方米,后7年,僅有11.6億立方米,原因之一就是2014年南水進京。2015年7月,南水實現利用京密引水渠反向輸送至密云水庫,使水庫在休養(yǎng)生息的同時還得到了水源補充?!?/p>

  密云水庫是首都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是首都供水的“穩(wěn)定器”、“調節(jié)器”和“壓艙石”。

  王澤勇說:“近五年,向下游生態(tài)補水超16億立方米。持續(xù)為密懷順水源地補水,2021年潮白河時隔22年全線通水,唐指山水庫結束了23年來空庫運行的歷史。水量到達通州后,還助力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p>

  十年來,密云水庫累計來水65.2億立方米, 2021年10月1日水位線刷新1994年以來的紀錄,達到歷史最高水位155.30米。截至目前,庫容常年維持在30億立方米左右,高水位運行常態(tài)化,繼續(xù)發(fā)揮首都供水“壓艙石”的作用。

  2020年,密云水庫建成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云水庫的鄉(xiāng)親們回信,勉勵大家要繼續(xù)守護好密云水庫這個“無價之寶”。

藏水于地

看不見的“地下超采漏斗”補水得到回升

  “河道太渴了!密云水庫開閘放水,沖開河道,一開始下游的水頭走得很慢,水一點點往下滲。潮白河順義這一段原來抽水超采形成一個地下大漏斗,這兩年補水,水位慢慢向上回升?!?/p>

  順義區(qū)北小營鎮(zhèn)西府村,“70后”白國營出生在這里,他回憶:“村里的箭桿河,是潮白河的一條支流,小時候我們村是魚米之鄉(xiāng),掘地成井,屬于泉水溢出帶,泉眼不計其數。箭桿河流域不少村子,幾乎都有濕地,種水稻都要埋深一點,怕泉水把種子給冒起來。那時候,我們村里有人養(yǎng)魚鷹捕魚,孩子們下課就去河邊抓魚,馬口魚、鯽魚、黃骨魚都有,蘆葦蕩經常能見到翠鳥。河里魚蝦多,養(yǎng)的鴨子特肥,全聚德的烤鴨最早都用我們這邊村子養(yǎng)殖的?!?/p>

  “1994年我上大學,二年級暑假的時候,7月12號,箭桿河最后一次發(fā)大水,后面河就干了。1998年后,潮白河部分斷流了。當時鄉(xiāng)親們不懂河水斷流的危害,后來編炕席、打房頂的蘆葦都沒了,這才知道自然環(huán)境變壞了?!?白國營后來學了水利,到北京市水文總站地下水科工作,對于家鄉(xiāng)的變化,他給出更專業(yè)的分析,“1980年到2008年這一段時間,降水少,城市擴張。上游水庫把水截了,流域缺乏補給,超采導致京東潮白河地下形成巨大的漏斗。原來密云水庫的水供北京人喝都不夠,哪里還能往下游放。而隨著南水進京,供水緊張的矛盾大大緩解,密云水庫也開始向下游水源地補水了。”

  2018年至今,密云水庫累計向下游補水超過16億立方米,大大小小干涸的河道重新濕潤了,水系恢復走出了第一步。

  潮白河岸邊原有不少砂石坑,逐漸被滲出的水灌滿,形成600多畝的小湖面,豐水期連成片,白鷺、天鵝等鳥類也都回來了。

  白國營說:“成效看來非常顯著。隔壁村木林鎮(zhèn)王泮莊村,在一個地勢高坎上面。連這樣的高地村,水位也變高了,2020年初,地下水埋深是地表以下41.85米,到2023年2月末,恢復到 22.41米,生態(tài)補水功不可沒?!?/p>

  補水帶動潮白河流域地下水回升,讓流域周邊農民喜在心上。

  高麗娟大姐,順義區(qū)木林鎮(zhèn)王泮莊村一名管水志愿者,這些年一直參與村里的農業(yè)井水管網巡邏,她回憶:“90年代水位下降,要打更深的井,這幾年好不容易有所回升,不能再浪費了。區(qū)里就推行農業(yè)節(jié)水,我們巡邏維修,宣傳節(jié)水。現在村里一共61眼農業(yè)井,每眼井都有一塊表,使用了多少水都是有數的。灌溉采用地埋式噴灌技術,2021年,一畝地一年不超過200方水,比以前漫灌少了一半。”

  以地下水回升保護為契機,順義水務局推出自備井 “裝表計量、定額限制”等措施,試點建設現代農業(yè)節(jié)水示范區(qū),更新灌溉技術,鼓勵農民參與管水。2016 年到 2021 年,順義區(qū)年用水總量減少35%,年農業(yè)用水量減少70%,農業(yè)節(jié)水貢獻了總節(jié)水量的大頭。

  十年來,北京堅持“以生態(tài)的辦法,解決生態(tài)的問題”,地表、地下協同,修復超采歷史欠賬。隨著南水進京、大力壓采地下水以及全流程節(jié)水等工作的開展,極大緩解流域內水資源短缺現狀。

  全市五大河流時隔26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貫通入海,相比2014年同期,全市新增有水河道53條、有水河長990公里。泉眼復涌、河床“蘇醒”,全市健康水體比例從不足60%提升到87.2%,很多河流、湖庫成為鳥類遷徙驛站和棲息樂園。

  北京市水文總站地下水科科長白國營說:“從全市看,本世紀初期,超采多,回補少,平原地區(qū)地下水平均埋深最低時跌到地表下25.75米。這一問題目前得到扭轉”。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5.64米,連續(xù)7年累計回升10.1米,地下水儲量增加51.8億立方米。藏水于地,極大地促進了水源涵養(yǎng)和修復。

  地下水位不斷回升,水質也在不斷優(yōu)化。北京市南水北調環(huán)線管理處運行管理科工程師王艷說:“我們去年在亦莊調節(jié)池監(jiān)測到‘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在懷柔水庫、黃松峪水庫也同時監(jiān)測到,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極高,證明北京水質改善和水生態(tài)健康狀況持續(xù)向好?!?/p>

  通過流域綜合治理、調蓄存補結合,多源共濟的首都水資源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起來,首都水環(huán)境“底氣”更足。

  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進懷介紹:“我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歷次視察北京的重要指示精神,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首都超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連續(xù)實施3個城鄉(xiāng)水環(huán)境治理三年行動,使城鄉(xiāng)河湖面貌煥然一新。北京從水環(huán)境補償向水生態(tài)補償轉變,跨流域跨地區(qū)保水機制與水資源調度等方面實現制度創(chuàng)新,推動流域系統(tǒng)性責任落實。我們將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zhàn)略定位,統(tǒng)籌水資源、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水災害系統(tǒng)治理,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fā)展。”

【編后語】

  十年,北京水環(huán)境治理成績斐然!南水進京超86億立方米;密云水庫蓄水量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并保持高水位運行;時隔26年,北京5大河流重現全線貫通入海;平原區(qū)地下水位連續(xù)7年累計回升10米多!

  看得見的,是停了幾十年的泉眼又涌出了水,是大庫水滿小河溢,水庫中間的“好幾個大島只剩下了尖尖兒”,是消失70年的瀕危鳥類再次出現在庫區(qū),是斷流多少年的大河小河又有了水……

  看不見的,是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是多源共濟的首都水資源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起來,是北京開始從水環(huán)境補償向水生態(tài)補償轉變,是水資源保護和調度等方面的制度創(chuàng)新……

  凡此種種,一句話概括便是——北京水環(huán)境“底氣”更足了!

  這一切,是群策,也是群力的結果;是共治,也是共享的結果。同樣,這份“底氣”也需要我們共同守護。

  應該看到,北京依然是嚴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依然需要解“渴”,依然需要補水。值得欣慰的是,節(jié)水的意識在地下水連續(xù)回升的同時也同樣在提高,嚴格治理壓采地下水,開展節(jié)水,一些村鎮(zhèn)甚至還設立了專門的“管水志愿者”……

  一泓清水,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十年水環(huán)境治理的成果令人欣喜,再向前行,還需要更大的勇氣和努力,一同守護北京城市發(fā)展的這份“底氣”!

  新聞采寫: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 任晨光

  編后撰寫: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編輯 劉方、檀彥杰

代表作2:煤煙謝幕 藍天登場

  2022年,北京市大氣環(huán)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連續(xù)兩年全面達標。

  從2013年到2021年,PM2.5年均濃度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下降了63.1%,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譽之為“北京奇跡”。

  奇跡的出現,根在理念引領,謀在系統(tǒng)部署,成在上下合力。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語重心長地說:“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環(huán)境治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fā)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有分析顯示,京津冀地區(qū)PM2.5的來源,三分之一是因為燃煤。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大幅增加低碳清潔能源使用量?!?/p>

  總書記的話,是諄諄教誨,是殷殷囑托,更是行動指南。

  一場聚焦PM2.5的大氣污染防治戰(zhàn)在京華大地上全面打響。而在這場攻堅戰(zhàn)中,壓減燃煤首當其沖。

  北京自2013年起執(zhí)行新修訂的國家《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但2014年,北京市首次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燃煤對PM2.5的貢獻率僅次于機動車,仍高居第二位。

  于是,燃煤改清潔能源工程全面提速,四大燃煤電廠陸續(xù)關停,京西煤礦全部退出……近十年雷厲風行,全市壓減燃煤超過兩千萬噸。

  據最新一次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污染來源中,燃煤對北京大氣污染的貢獻率由原來的22.4%驟降至3%。

  胡同里不再煙霧繚繞,大煙囪不再吞煤吐墨,山谷間不再粉塵飛揚。藍天多了,空氣清新了,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相當暖和!” 逢人便說“真的好”

  “我今年72歲,我多大歲數在這屋就住了多少年了。煤改電之前我們都是用煤球,每天早上起來生火,那真是家家戶戶冒煙呀,附近胡同里煙霧繚繞,屋里都得開窗戶,可得放半天味兒了?!?

  初春清晨,西城區(qū)大柵欄街道三井社區(qū),張大媽4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暖意融融。作為全市較早享受“煤改電”政策優(yōu)惠的市民,回望近十年來平房區(qū)取暖條件的巨變,她深有感觸:“當時聽說要改造,挺有顧慮的,心想用電怎么取暖呢?我們用煤也用習慣了。很多人就說他們家不改?!背松盍晳T外,張大媽和鄰居們心里還有一本經濟賬:“我們當時每年采暖季買煤要買四五車,花兩千多塊錢,要是用電取暖,電費也花不起啊?!?/p>

  “當時區(qū)里、街道、社區(qū)耐心細致地和我們溝通,一一記錄和解決。我們晚上用波谷電取暖,一度電3毛錢,政府補貼兩毛,我們只用掏一毛錢,一個采暖季甚至花不到兩千塊錢?!睆埓髬尰貞?。

  北京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大氣處處長李翔告訴記者:“這樣的政府補貼方式一直持續(xù)到現在,為了還首都市民一方藍天,也為了大家安全清潔取暖,十年來北京都是這么做的。”

  經濟賬迎刃而解,施工難題接踵而至。核心區(qū)的平房區(qū)人口密度大,街巷胡同狹窄,房屋老舊密集,改造情況復雜,現場施工條件較差?!懊焊碾姟惫こ躺婕懊鎻V,參與單位較多,還涉及外電網增容、戶線改造、蓄能式電采暖設備安裝等多個環(huán)節(jié),負責牽頭實施改造的西城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局面臨的問題千頭萬緒。

  西城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局“煤改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王超告訴記者,“煤改電”工程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不少居民擔心設置在家門口的變電箱影響日常通行,還可能有輻射等安全隱患。得知大家的顧慮,他們請專家多方勘測設計,最大限度地保證安裝美觀,整齊利落,輻射數值也都在國家相關標準范圍內。經過多番宣傳動員,逐漸取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正是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工程才得以穩(wěn)步有序推進。

  “當時時間緊,任務重,我們決定分批推進,每年完成1-2萬戶,當年立項施工,當年供暖季前完工,這相當于把兩三年的工期壓縮到半年多內完成。”西城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局“煤改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王超告訴記者。

  “煤改電”工程完成后的第一年采暖季,張大媽樂得合不攏嘴,“特別暖和!越到晚上越暖和,以前我特羨慕我住樓房的同學,改完之后我逢人便說,我們現在也特棒!”

  平房住戶“煤改電”,看上去是一家一戶的小工程,但對大氣環(huán)境的改善不可低估。2015年底,東西城核心區(qū)在北京市率先實現了基本“無煤化”。以張大媽居住的西城區(qū)為例,“十三五”期間,西城區(qū)二氧化硫濃度五年平均值為7微克/立方米,比“十二五”期間下降72%。?

“刺鼻的煙味兒沒了”

  2014年7月23號晚11點,北京高井熱電廠3號機組正式與電網解列,標志著全廠6臺燃煤機組在運行55年后全部關停。

  單元長張存國看著漸漸安靜下來的廠房十分不舍,“在這兒工作這么多年,沒想到關這么早,一開始估計怎么著也到2015年、2016年再停,我們這些老人,能做的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崗?!?/p>

  同時,大唐國際高井燃氣熱電廠項目正式投產運營,替代關停的燃煤熱電廠,清潔能源天然氣逐漸取代燃煤,成為發(fā)電供熱的主力能源。

  高井熱電廠的關停,拉開了北京五環(huán)內四大燃煤電廠退出歷史的大幕。此后,國華、石熱燃煤電廠相繼關停。2017年3月18號上午,華能北京熱電廠所有燃煤機組停機備用。至此,北京四大燃煤電廠全部關停。

  與此同時,清潔能源緊跟而上。2017年底,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部建成投產,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北京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清潔能源發(fā)電的超大城市。

  家住熱電廠相鄰小區(qū)的居民們感受最為真切。居民李大爺說:“以前每到刮北風的時候,粉塵都會順著窗戶飛到屋里,現在,這種困擾全都沒有了,刺鼻的煙味兒也沒了?!?/p>

  按照規(guī)劃,北京未來將不再新建大型電廠,轉而加快建設外受電通道,優(yōu)化網架結構,提高安全供電水平。截至目前,北京全市外受電通道13條28回路,輸送能力3400萬千瓦,輸送能力比2012年增長54.5%。全市16個區(qū)全部連通管道天然氣,北京優(yōu)質能源占比超九成,穩(wěn)居全國最高。

  “三合·美鄰坊”:燃煤鍋爐旁的“幸福之花”

  在大興區(qū)興豐街道,有一處磚紅色的便民綜合商業(yè)體——“三合·美鄰坊”。走進這里,一層是便民菜站;二層有裁縫鋪、洗衣店、理發(fā)店,幾位社區(qū)居民在旁邊的畫室里揮毫潑墨;三層的社區(qū)書店和咖啡屋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光顧。很難想象,這樣愜意舒適的地方,過去曾是冒著滾滾濃煙的燃煤鍋爐房,為周邊三個小區(qū)提供冬季采暖熱源。

  北京在關停大型燃煤發(fā)電廠的同時,對于城區(qū)里的燃煤小鍋爐也啟動了改造。原有鍋爐房完成“煤改氣”后,不少小區(qū)的鍋爐設備房、堆煤場成了閑置空間,于是就開啟了華麗轉型。

  “2020年初,我們參與大興區(qū)老舊小區(qū)提升改造項目,嘗試盤活閑置廢棄鍋爐房、堆煤場等資源,建成了使用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務綜合體‘三合·美鄰坊’,并于2021年8月底正式開業(yè)?!表椖控撠熑速Z凡介紹,這是全市首個利用閑置廢棄鍋爐房,通過政府引入資本打造的便民綜合商業(yè)體,可以輻射周邊20多個小區(qū)的近10萬居民,極大方便了群眾日常生活。

  “買菜也方便了,過去得走15分鐘,現在出門口就是,菜也比較新鮮?!备浇用裾f,“這里成了一朵開在燃煤鍋爐旁的‘幸福之花’”。

  2018年,北京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收官,6年間共淘汰燃煤鍋爐0.83萬臺、4.09萬蒸噸,全市燃煤鍋爐基本“清零”,平原區(qū)基本實現無煤化。

“黑風”變“藍天”,城市換新顏

  “戀戀不舍,不想走,關??隙ㄊ谴髣菟叀?/p>

  吳鎖柱在大臺煤礦干了24年。2016年起,京西門頭溝、房山一帶,一大批煤礦進入關閉退出期。作為北京建成最早、規(guī)模最大、工業(yè)化程度最高的一座煤礦,大臺煤礦2020年9月正式關停。隨著這最后一座煤礦退出歷史舞臺,北京近千年采煤史宣告結束。

  雖有很多留戀,不過在吳鎖柱看來,這樣做是對的。1981年,21歲的他剛從技校畢業(yè),就來到大臺煤礦工作,此后大半生與這里結緣,工作、結婚、生子……如今退休了,他依然住在這里,山間隨處一指,就能說出哪間房子住過什么人,年輕的時候登過哪座山,游過哪條河。

  “我?guī)煾负臀艺f,上世紀50年代這里煤礦沒開采的時候,山是透徹的綠,水是山泉水,春天山桃花一開,漂亮極了!但我來的時候這兒已經開采了三十多年,當時刮的風全是黑風,我們下井作業(yè)坐罐車進去,出來的時候只有牙是白的,其余哪兒都是黑的。運煤的皮帶咣咣響,噪音特大,東西放在窗臺上隔一天你再看,肯定落一層煤灰?!?/p>

  “現在退休了,回頭想想覺得關停煤礦還是應該的。這兒環(huán)境變得相當好,每天安安靜靜,偶爾還有鳥鳴聲,如果是晴天,天上飛機也能看見,恢復自然環(huán)境了,真好??!”吳鎖柱感嘆。

  隨著京西最后一座煤礦關閉,深山里轟鳴了半個多世紀的機械采掘聲慢慢消失,在此工作生活的近萬人相繼舉家搬遷、各奔東西,熱鬧的山谷變得靜寂,一個大國首都的千年采煤時代就此落幕,留下的是汩汩泉水和清澈藍天。

  壓減燃煤的“北京經驗”

  北京曾是世界上燃煤消費最多的首都,燃煤消費一度占全市能源消費的75%。煤炭燃燒排放大量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2014年北京市首次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燃煤對PM2.5的貢獻率僅次于機動車,高居第二位。

  十年來,北京這場削減燃煤攻堅戰(zhàn),打得卓有成效。全市燃煤消費總量從2012年的2270萬噸降至2021年的131萬噸,壓減幅度超過94%。據最新一次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污染來源中,燃煤對北京大氣污染的貢獻已由原來的22.4%驟降至3%。

  回望過去十年,北京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大氣處處長李翔說,全市上下真正擰成了一股繩:“市政府統(tǒng)一指揮,按照壓煤的指標分解到各個部門,比如說發(fā)改委是承擔電廠的,經信局負責工業(yè)類的,我們負責供暖的和城鎮(zhèn)居民煤改電,農業(yè)農村局負責農村的煤改電,大家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通過10年的不懈努力收獲了非常好的成效。實際上我們的環(huán)境質量改善了,它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原來規(guī)劃花很長時間才能實現的,通過燃煤污染治理的進程,都同步快速解決了,居民的生活舒適程度也得到很大提高,這是非常有成效的工作?!?/p>

  根據《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fā)展規(guī)劃》,到2025年,北京還將推動剩余山區(qū)和淺山區(qū)農村清潔能源替代,基本實現全市供熱“無煤化”。

  相信那時,北京的天一定會更藍,星光一定會更璀璨!

【編后語】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曾幾何時,生活在北京,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簾,看看天空是否烏突突灰蒙蒙。不知不覺間,左鄰右舍空氣質量話題由熱轉冷,朋友圈里藍天碧水美圖日漸增多,這恰恰是北京空氣質量持續(xù)改善的最佳例證。

  減煤降碳,離不開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指導。習總書記在2014年考察北京時指出,“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yè)、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這為北京打好、打贏大氣污染攻堅戰(zhàn)指明了方向。

  減煤降碳,離不開政府的高位統(tǒng)籌、科學規(guī)劃。削減燃煤污染,溯源節(jié)流,涉及方方面面:從整體能源結構調整到企業(yè)生產綠色轉型,從城市供電供熱到胡同人家取暖……只有綜合權衡,系統(tǒng)謀劃,多方協同,才能整體一盤棋,趨利避害,革故鼎新。

  減煤降碳攻堅戰(zhàn),離不開公眾的積極參與。百姓身邊生活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礦山關閉了,工人如何養(yǎng)家糊口?家里煤改電了,家庭支出如何平衡?燃油車換電動車了,出行成本會不會增加?這些“身邊事”替老百姓考慮周全,彌補到位,大家的支持度、參與度自然提高,治污攻堅戰(zhàn)就越打底氣越足。

  回首既往,思想引領,科學決策,眾志成城,讓北京走出污染困境,融入綠色生活。面向未來,綠色生活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首都的明天定然會更亮麗。

  新聞采制: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 楊帆

  編后撰寫: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編輯 王彥

代表作3:我和6283家“鄰居”的同城生活

  提起我們居住的城市北京,你可能不知道,她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1年北京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顯示,2020-2021年已實地記錄各類物種6283種。2020年北京市啟動生物多樣性調查,已累計發(fā)現了87種北京新記錄種,其中中國新記錄種達18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物種現身北京:以往無記錄的震旦鴉雀在房山、大興、豐臺等地頻頻出現,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重回密云,鴛鴦、褐馬雞、大天鵝、北京雨燕等物種分布區(qū)域在不斷擴大,輪葉貝母、鐵木、百花山葡萄等珍稀植物也都有可能返回野外實現種群復壯……它們?yōu)榫┤A大地帶來勃勃生機,更是對北京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充分肯定。

  和6283家“鄰居”同城生活,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丹頂鶴一家“三年三訪”

  又是一年候鳥遷徙季,今年3月12日,正午時分,北京市延慶區(qū)西北部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內,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水波蕩漾。

  在一處觀測點附近,延慶區(qū)自然保護地管理處科研人員劉均平和幾名攝影愛好者舉著相機,用鏡頭鎖定觀測區(qū)域——灰鶴越冬地。

  過不多時,三個優(yōu)雅身影進入鏡頭,落在遠處的淺水沼澤上,悠然戲水,翩翩起舞。劉均平和同伴們相視一笑?!暗ど白黜斠?,白玉為羽明衣裳”,那就是丹頂鶴。

  透過高倍望遠鏡頭,一只成年鶴所帶的環(huán)志標記逐漸清晰:“L283”。劉均平心中的猜想得到驗證,他滿臉興奮,“這‘一家三口'、三個‘老朋友'又來了!”

  說起劉均平和這三只丹頂鶴的緣分,要追溯到2年前。劉均平記得清清楚楚,2021年12月4號,延慶區(qū)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巡護隊員在野鴨湖自然保護區(qū)例行巡護時,發(fā)現兩只疑似灰鶴的鶴鳥。巡護人員立即上報自然保護地管理處科研監(jiān)測科,劉均平和同事們趕赴現場后確認,這兩只鶴鳥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

  經初步確認,兩只丹頂鶴一雄一雌,是2017年以后出生的鶴鳥,應該來自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其中一只有環(huán)志標記,是扎龍野化丹頂鶴,另外一只為野生丹頂鶴。丹頂鶴通常雌雄相隨,據推測,扎龍野化丹頂鶴是跟追隨另外一只野生鶴一起遷徙到野鴨湖的。

  這也是延慶區(qū)范圍內首次發(fā)現丹頂鶴。正巧在它們到來的前一天,《延慶區(qū)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名錄(2021版)》正式發(fā)布。它們的光臨,成功為《名錄》再添了1種。

  讓劉均平驚喜的是,一年后,2022年12月29號,這對丹頂鶴南遷時再次來到野鴨湖保護區(qū)停留棲息,而這次,它們還帶來了自己的寶寶——“神仙眷侶”變身“三口之家”。

  “今年北遷時,這‘三口之家’再次來到野鴨湖停留。”劉均平笑著回憶,“四個月前,它們的寶寶還是一只黃褐色毛羽沒有全部褪去的小鶴,今年再見時,小鶴已經長大,體型和它的父母差不多了。”

  丹頂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為瀕危物種,對環(huán)境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潔凈而開闊的濕地環(huán)境作為棲息地,是對濕地環(huán)境變化最為敏感的指示生物。

  劉均平介紹,“它要求水質得從水面看到水底,水里面要有小魚、小蝦等豐富的食物。同時它的警覺性很高,對人類侵擾非常敏感。丹頂鶴三年三訪野鴨湖保護區(qū),意味著延慶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野鴨湖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有可能成為它們探索的一條新的遷徙路線”。

  據了解,除了丹頂鶴外,今年還有8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也組團“打卡”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數量為野鴨湖首次監(jiān)測到大鴇以來的歷年之最。工作人員還觀測到了極度瀕危珍稀鳥類青頭潛鴨在湖水中追逐覓食的溫馨畫面。此外,5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鶴及1只東方白鸛近期也到訪了密云,在密云水庫北岸落腳歇息……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不斷拓展優(yōu)化,是北京獲得野生動植物們青睞的重要原因,也是北京為它們精心準備的一份“禮物”。

  劉均平2013年畢業(yè)后就一直在北京延慶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工作。土生土長于青山綠水相伴的農村,加上七年高校期間專攻森林生態(tài)學和濕地生態(tài)學,讓他與自然界動植物懷有深厚的感情。參加工作十年來,他參與并見證了野鴨湖地區(qū)從荒地到“動物樂園”和“候鳥食堂”的巨大轉變。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每到遷徙季,野鴨湖都會吸引大量候鳥來這里,為長途遷徙補充能量。

  劉均平回憶,濕地修復前,野鴨湖地區(qū)周邊種植苜蓿草,植物單一,濕地旱化形成大片荒地。后來從馬營河取水,對地形加以改造,水系連通,淺水區(qū)、深水區(qū)、生境島等滿足不同種動植物需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形成。

  而后野鴨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更加細化。為了保護候鳥安全越冬,完善食物鏈結構,維護區(qū)域生態(tài)平衡,2020年,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創(chuàng)新性地在鳥類集中停留覓食區(qū)建立鳥類食源地——鳥糧田,劉均平介紹,他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野鴨湖濕地內試驗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專門供鳥類、獸類等動物取食,同時減少人工干預,最大程度保留農田的自然狀態(tài)。如今,鳥糧田規(guī)模已從最初大約310畝擴大到516畝,種植的食源植物包括玉米、高粱、黃豆、谷子、向日葵、油葵六種,呈多塊分布在湖區(qū)周圍。

  充足的食物為野生鳥類越冬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監(jiān)測發(fā)現,2020年以來,每年冬季來野鴨湖越冬的鳥類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越冬遷徙高峰期單日監(jiān)測各種鳥類數量多達上萬只。往年食源地監(jiān)測到的灰鶴、豆雁最多,今年還吸引了附近水域的大批綠頭鴨等前來覓食。

  站在野鴨湖觀測臺上看著遠處的水面,劉均平一口氣向記者數出蒼鷺、草鷺、斑嘴鴨等近十種正在歇腳覓食的“老朋友”。此前,劉均平曾在這里觀測到一只豹貓在水面上追逐捕食黑頸鸊鷉,后因游泳能力不濟慘遭“滑鐵盧”,那一幕滑稽場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生物界的自然法則在這里能夠明顯感受到,側面來看,這也是生物多樣性高的一個體現。”

  十幾年前,北京城區(qū)人口密集,產業(yè)集聚,綠意難覓。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副處長紀建偉介紹, 2012年至今,北京連續(xù)開展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到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6%,平原地區(qū)森林覆蓋率達31%。平原地區(qū)的大片森林匯成林海,聯通了碎片化的“生態(tài)孤島”,而且先后建成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qū)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79處,使全市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為首都生態(tài)安全發(fā)揮了重要屏障作用。

  首都園林綠化事業(yè)在“綠起來”“美起來”的基礎上,也進一步追求“活起來”的跨越式發(fā)展。在城市公園、綠地、郊野公園、平原生態(tài)林濕地等區(qū)域,積極推動自然帶建設,適度保留荒野狀態(tài),促進自然演替,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成為實現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條重要途徑。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綠心森林公園,建設時便在中央地帶預留了78公頃的生態(tài)保育核,減少人為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并根據不同野生動物的習性,配置食源樹種,構建穩(wěn)定的多物種長期共存的復層立體植物群落……如今,刺猬、野兔、野雞等100多種野生動物已成為綠心公園的“常住居民”。

共享家園,和諧共生

  “你看!這棵大樹上臥著的灰褐色的鳥是斑鳩,旁邊那個看著簡陋點的就是它的窩……那邊是一對白頭鵯,還有灰喜鵲、烏鴉……”

  仲春時節(jié),在朝陽區(qū)東三環(huán)一個中型社區(qū),住宅樓環(huán)繞著一片樹林綠地。清晨的陽光穿過樹干,灑落在鳥兒身上。鳥兒們此起彼伏,為這和煦的春日獻上一首首奏鳴曲。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郭耕走在其間的石板路上,抬頭看鳥、聽聲辨鳥,走了一圈,近十種留鳥、旅鳥被細細數來。

  近年來,城市已不僅是人類的居所,也成為野生動植物們的家園,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動實踐在這里不斷上演。推著嬰兒車在社區(qū)內散步的居民孫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在小區(qū)里見過刺猬、松鼠……人和自然的相處正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這不僅需要政府做得更好,也需要我們大家愛護小動物,包括不隨便投喂……”

  郭耕是一名科普工作者,專門從事自然保護教育,從工作了20多年的北京麋鹿生態(tài)實驗中心(麋鹿苑)退休后,觀鳥、拍鳥成了他的一大樂趣,他用獨特的“郭氏拍攝法”,細膩生動地記錄和展現著野生動物們的各種情態(tài)。

  郭耕回憶,他曾在社區(qū)里驚喜地拍攝到我國二級保護動物紅隼的身影。

  那是2021年6月間一個周末的早晨,他被窗外一陣吱吱吱吱的鳥叫聲吸引,出于專業(yè)敏感,他立即判斷是紅隼的叫聲。取來望遠鏡觀察,鏡頭里一只紅隼穩(wěn)穩(wěn)地停在一棟社區(qū)樓樓頂,雙眼有神,眼睛下面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紋清晰可見,它還時不時左右觀察,并連續(xù)發(fā)出叫聲。

  “紅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常棲息于山地和曠野中,多單個或成對活動,飛得比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動的嚙齒類、小型鳥類及昆蟲。當前,紅隼的價值和保護現狀同獵隼差不多?!惫榻B,“有鳥友判斷是雌鳥邀配,因為紅隼的繁殖期恰在5到7月,正當其時。不管怎樣,足不出戶竟得到紅隼飛來的慰問,還是兩只,算是一份大禮!那一天,我都過得美滋滋的?!?/p>

北京雨燕,年年春天來這里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是很多人兒時對燕子的最初印象。說起和北京最有淵源的鳥類,就不得不提“北京雨燕”,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1870年首次在北京采集到這一亞種并為其命名。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福娃“妮妮”原型,到2022年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首個數字形象,穿過數百年風雨陽光的“北京雨燕”,可謂是歷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態(tài)北京的代表之一。

  每年4月中旬到7月中下旬是北京雨燕在“老家”停留的時段。在這3個多月里,雨燕要完成產卵、孵化、育雛的工作。7月中下旬后,北京雨燕就會啟程,開始它長達3.8萬公里的旅程。一路南下,在10月底11月初,抵達非洲大陸南端的南非、博茨瓦納,在那里越冬。

  北京人歡迎和愛護雨燕,雨燕也從不失約,歲歲年年總要回北京看看,然而,北京雨燕的生存也曾一度面臨危險。

  2000年夏天,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高武沿著故宮外圍筒子河騎車慢行一圈,發(fā)現雨燕從原先的將近400只下降到了80只。調查表明,數量下降的主因是棲息地消失。北京雨燕主要在高大的古建、廟宇、古塔等建筑的縫隙里筑巢,上世紀50年代舊城改造以來,一些老建筑相繼拆除,到80年代,僅剩的古建筑又被保護起來,加裝防護網以防鳥類糞便污染,北京雨燕做窩筑巢的地方大量減少。此外,食物來源也成為雨燕數量減少的另一大原因,北京原本有很多適合昆蟲生長的綠地、水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建設大發(fā)展,水塘快速消失,昆蟲減少,致使雨燕失去了覓食的地方。

  為了保護雨燕,2017年起,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館對北京城區(qū)20多個有雨燕分布的地點展開調查,以便摸清巢址、數量等信息。根據調查記錄,這些調查點雨燕的最大記錄為9060只。

  “這些數字是志愿者們用拍照的方式一只只數出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副處長紀建偉介紹道,“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推測出,北京城區(qū)的雨燕總規(guī)模能達到1萬多只?!?/p>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雨燕保護中來,相關部門設計了保護雨燕的校園課程和講座,帶領學生科學觀測雨燕,還專門對準雨燕巢穴開展5G慢直播。這些新鮮好玩的現代化手段,讓北京雨燕迅速“圈粉”,為雨燕保護和城市生態(tài)保護開辟了新途徑。

  近年來,北京綠化面積、濕地面積不斷增大,生態(tài)環(huán)境好轉,雨燕的食物——各種昆蟲重新豐富起來,北京雨燕的數量不斷增加,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密云、昌平、大興等郊區(qū)也發(fā)現了它們的身影。這些都與社會各界的努力以及市民保護意識的提升分不開,良好的保護氛圍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為雨燕的棲息繁衍營造了更好的條件。

立法保護,萬物共榮

  十多年來,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網”也在逐漸加密、織牢。

  2012年,北京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針對放生、排污、開墾、占用等濕地管理中的難點問題一一做出明確要求,全市6.21萬公頃濕地得到分級保護。

  2022年,隨著《濕地保護法》的實施,動植物的棲息環(huán)境得到進一步依法保護。此外,新版《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zhí)法協調機制》等法律法規(guī)也先后實施,為推動多部門聯合執(zhí)法,精準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

  北京是一座超大型的現代化城市,也是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家園。通過嚴格執(zhí)法,實時監(jiān)測,及時救護,北京為野生動物安全過境和棲息保駕護航的成效不斷顯現。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副處長紀建偉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將堅定不移地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堅持節(jié)約優(yōu)先、保護優(yōu)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將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

  未來,北京還將開展全市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狀況普查,編制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規(guī)劃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每年候鳥遷徙期,將組織力量重點加強候鳥繁殖地、遷飛停歇地、遷飛通道等集中分布區(qū)域專項執(zhí)法,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運輸、售賣野生鳥類等違法行為。同時,建立和完善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疫源疫病監(jiān)測體系。在野生植物保護方面,將開展百花山葡萄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育。

  在生物安全方面,要深入貫徹落實《生物安全法》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做好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努力使本市95%以上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生物多樣性之都和生態(tài)文明奠定堅實的生態(tài)基礎。

【編后語】

  生物越多樣,城市越生動。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彼得·杜赫提將鳥類視作會飛翔的“人類遠親”,他說鳥就像哨兵,是人類健康與地球生態(tài)的預警系統(tǒng)。這一說法在北京新發(fā)布的物種數據那里得到了印證。

  根據今年4月15號發(fā)布的最新版《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北京全市野生動物增加到了608種,比2021年10月發(fā)布的596種新增了12個物種,這12個物種全部都是鳥類,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彩鹮和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栗鳶。

  鳥兒會飛、易于遷徙,相較于其他動物,在棲息地的選擇上有較高的“主動權”,因此生物學界普遍認為,鳥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可以被視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檢驗師”。越來越多珍稀鳥類在京華大地“安家”,是首都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生態(tài)空間擴大最直觀的體現,也是北京邁向“生物多樣性之都”的又一例證。

  建設生物多樣性之都,北京立足高遠而著眼小處。近十年來,北京一手抓自然保護地建設、一手抓城區(qū)棲息地恢復,從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到京郊和城區(qū)的濕地涵養(yǎng),再到植被結構上“喬、灌、草、藤”的合理搭配……對同城“鄰居”們的照顧精細到了“吃、喝、住、行”方方面面。生物越多樣,城市越生動?;蛟S你未曾得見“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現身大興,沒能目擊豹貓出沒冬奧延慶賽場,對于109國道旁“世上最孤單”的百花山葡萄也只是耳聞,但只要走進家門口一片片道法自然的城市森林,就能感受到草長鶯飛、鳥語蟲鳴的勃勃生機,撲面而來的是山林特有的清風。

  伴隨城市綠肺緩緩翕動,“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我們得以深刻體味,自己的命運是如何與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緊密相連。

  新聞采寫: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記者 王悅

  編后撰寫: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編輯 楊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責任編輯: 韓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8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