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守護理想之光——好記者高校行”活動第二站走進中國傳媒大學

2024-04-18 14:13 | 來源: 中國記協(xié)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守護理想之光——好記者高校行”活動第二站走進中國傳媒大學

  12月8日,由中國記協(xié)組織開展的“守護理想之光——好記者高校行”活動第二站來到中國傳媒大學。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社交媒體運營室主編徐丹、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青年事業(yè)部負責人王龍、中國青年網融媒體中心主任楊月受邀參與講述,與師生共同探討融媒體背景下主流媒體記者如何塑造輿論新格局。

活動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活動中,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出席會議并致歡迎辭。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致辭。主辦方供圖

  媒體融合時代,主流媒體如何進一步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與公信力?今天的主流媒體記者,如何在全媒體格局體系建設中,迎接挑戰(zhàn),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社交媒體運營室主編徐丹說:“轉型成為全媒體記者的第11個年頭,我對媒體融合與新媒體內容制作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彼蠹曳窒砹巳c心得:首先,媒體工作者要做到全天候待命、全領域報道。全天候,以分秒計,報道領域不分條線,甚至不分國界,需要編輯對各類信息具有甄別把關、有效表達、輿情研判的綜合能力。其次,全媒體編輯心法,即從“懂我”到“有我”。做全媒體不僅是追求形式創(chuàng)新,還一定要有用戶意識。“網感”敏銳接地氣的同時,在傳播過程中讓用戶獲得歸屬感、參與感、認同感和美感。最后,節(jié)奏感與交響力也至關重要。把握新媒體輿論場節(jié)奏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樹立全局意識,具備鏈接能力,深諳不同產品的特性和不同平臺的傳播規(guī)律,提高新媒體產品跨平臺的整體影響力。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社交媒體運營室主編徐丹在發(fā)言中。主辦方供圖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青年事業(yè)部負責人王龍說,“得青年者得天下”,立足這一理念,新華社新青年事業(yè)部專門打造18-35歲的青年領域業(yè)務。從孵化新IP到打造新欄目,對標年輕受眾,用新形式傳播文化和熱點,這其中最核心的是將產品年輕化、內容年輕化。他認為,在創(chuàng)新角度方面,做選題和產品時,媒體工作者都應盡量往前半步,提出創(chuàng)新點,而不要重復過去在做的事情,或是重復過去的經驗?!巴瑫r我們也應看到,懂得并愿意沉下心去做創(chuàng)新的人少之又少,要想真正在新聞領域做好創(chuàng)新,離不開新聞從業(yè)者以及新時代青年的勇氣與嘗試,在這條路上不斷追求和突破?!彼f。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青年事業(yè)部負責人王龍在發(fā)言中。主辦方供圖

  中國青年網融媒體中心主任楊月介紹了團隊打造“中國人的故事”網絡文化精品的嘗試,如何將宏大敘事轉化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青春話語?如何用青春視角講述奮斗拼搏的中國人的故事?中國青年網多年來持續(xù)探索一些新的作品形式和創(chuàng)作手法,嘗試讓主題報道變得生動活潑,使之成為真正緊扣青年現(xiàn)實和情感需求的內容,走入青年內心,表達青年心聲,讓優(yōu)質的融媒產品成為主流聲音的擴大器和溫暖互動的孵化器?!拔覀冞€不斷聯(lián)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高校,聯(lián)合打造建設性新聞工作坊等綜合運營平臺,共同進行數(shù)據分析,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應用新技術,希望能夠產出更多優(yōu)質的內容,立足高校渠道,實現(xiàn)多平臺‘破圈’,讓更多青年學子參與到報道和創(chuàng)意中,拓寬傳播邊界,形成產學研用的閉環(huán),讓中國青年網成為聚集青年力量和智慧的平臺,發(fā)揮對青年網民的示范引領作用,打造凝聚青年的暖磁場?!?/p>

中國青年網融媒體中心主任楊月在發(fā)言中。主辦方供圖

  三位嘉賓的分享引發(fā)在場新聞學子的思考與共鳴,講述完畢后,進入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踴躍提問,三位嘉賓展開針對性的回答。

現(xiàn)場提問分享環(huán)節(jié)。主辦方供圖

  有同學問到,“在新聞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在策劃、制作與宣推三個方面分別需要注意什么?”徐丹介紹,首先,選題階段,最需要注意選題的針對性,要了解當下用戶的需求,與之相對應的,需要明確想表達怎樣的理念。真正優(yōu)秀的傳播其實是內容制作者與用戶的“雙向奔赴”,所以需要注重將用戶需求與作者想傳達的核心思想進行匹配。其次,在內容制作過程中,一旦確定內容主題,就需要考慮最適合的傳播形式。在制作過程中既要考慮項目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與溝通,又要考慮制作的預算、截止時間。最后,在傳播階段,需要把握不同平臺的傳播特點。橫屏與豎屏、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與15秒的短視頻,傳播規(guī)律天差地別。“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有的放矢,把好的內容找到最合適它的平臺、最合適它的時機,最終取得最好的傳播效果?!彼f。

  有的同學問,在信息和文化飛速迭代的當下,對于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如何去擁抱年輕的文化?“亞文化”“年輕文化”如何與“主流文化”達成平衡?

  王龍說:“‘主流文化’從源頭上來講,有一部分也是從‘亞文化’不斷發(fā)展過來的。作為主流新聞媒體,我們需要成為這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器’,將已經進入‘主流文化’的內容,跟所選出的‘亞文化’部分做好連接。”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面對一些不解或質疑。而做新聞是需要“魄力”的,如果沒有點“偏執(zhí)”,很難堅持。無論從產品的表達形式,還是從定位方面,在面對這些新鮮內容時,做好處理,讓這些內容在媒體所負責的陣地上,達到動態(tài)平衡,讓大家進入一個理性的探討,比較重要。

現(xiàn)場提問分享環(huán)節(jié)。主辦方供圖

  有的同學問,在新聞創(chuàng)新過程中,如何讓主流文化能夠更加吸引年輕人?

  王龍回答道:“最早我們成立興趣小組,在下班后的空余時間,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分享與年輕人有關的選題。分享選題的人的年齡限制在18-35歲,分享結束后,現(xiàn)場的‘95后’對選題進行投票表決。而在最終播出之前我們會再審核,捕捉成片中適合不同平臺傳播形式的內容、情感的爆發(fā)點與打動年輕人的瞬間??偠灾?,我們盡可能在‘年輕’?!?/p>

  還有的同學問,對于有志于未來從事新聞行業(yè)的學生,有什么寶貴的建議?

  楊月說,首先建議多讀書。作為未來的新聞記者與編輯,除了采寫編評等課程的學習,建議學雜一些,各方面知識都有涉獵,不給自己設限,未來在面對不同領域選題時才能沉著應對,也有助于找到自己最熱愛、最沉浸的興趣方向。其次建議多嘗試全媒體新形式、新表達。未來的新聞人一定是集各種本領于一身的,在大學階段,通過實習實踐,建議對主題報道、視頻剪輯、圖解海報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未來投入到工作崗位當中才能得心應手。最后,建議多走入人群,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作為記者,面對不同受訪者,既要有相關領域的強大知識儲備,也要有良好的親和力、同理心與溝通能力。

  還有同學問到,現(xiàn)在媒體對于人才的需求是怎么樣的?主流媒體在考核中會比較看重學生哪些特質,在面試中會被什么樣的學生打動?

  徐丹說:“第一輪是筆試,要達到國家對于綜合人才的基礎標準。進入到面試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新媒體中心來說,會更重視實操能力以及創(chuàng)意能力?!?/p>

  王龍說:“筆試需要大家多看多練,研究新視角新玩法。進入面試環(huán)節(jié),考官會考察考生對新聞事業(yè)的熱愛程度,需要考生展現(xiàn)個人能力特質和一定的突破能力?!?/p>

  楊月說:“我認為還要有協(xié)同能力,如今優(yōu)秀的融媒體新聞作品,大部分都不是單個人或部門能完成的,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充分考驗著媒體人連接社會資源以及跨部門協(xié)作能力?!?/p>

現(xiàn)場人員合影留念。主辦方供圖

  據了解,“好記者高校行”是中國記協(xié)主辦、動員全國新聞界共同參與的樹立新聞理想、展現(xiàn)新聞人風采的活動。接下來,“好記者高校行”還將陸續(xù)走進各大高校新聞系。(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 安俐)

  
?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 張澤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1697